最高度的抽象,来自最深情的容纳
“我们被教导要记住思想,而不是人,因为人可能失败,他可能会被捕,他会被杀死,被遗忘,但400年后,思想仍可改变世界。”
——《V字仇杀队》
1.
1914年7月28日,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。900多万英国人走向战场,其中不乏刚刚成年的少年。
战争开始两年后的1916年,一个19岁的年轻人,仅仅在经历过一些仓促的训练之后,就被匆忙派上前线,进入了英军的伊普斯坦克部队。
他活下来的概率,仿佛一颗苹果被抛入满是尖刺的深坑而能毫发无伤一样渺茫。
死神的镰刀,贴着他的头皮挥舞。
某天,他正和战友Edwards聊天,一块突如其来的弹片,在他的眼前击碎了Edwards的头颅。
执行任务时,三个战友被炸死在眼前。
他十分欣赏的一位名叫Colonel的战友,被一发子弹射中腹部,死在他的怀里。
1917年11月20日,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坦克作战康布雷战役打响,这个刚刚满20的年轻人,在中弹、坦克瘫痪的情况下,冲进敌军战壕,奋起反击迫使德军撤离,从而保住了性命。
我们无从得知,死神在收割的时候是否会有某些特别的考量,但我们知道,假如在那场残酷的战争中,这位年轻人死去,那么我们将失去精神分析世界里,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人物之一,而由他创立的思想,那些被誉为“未来二十年里,最重要的精神分析论点之一”的心灵之花,也将湮没在人类历史的暗夜里。
这些伟大发现,将不得不孤独地飘荡在不可见的空间,等待着人类世界再次诞生能承载和表达它的天才——容器。
2.
这位从一战中活下来的英国年轻人,名叫威尔弗雷德·比昂,1897年,他出生于印度的Muttra,在和父母度过了8年时光后,他不得不独自返回英国求学。或许是受着古老的东方文化与宗教的浸染,使得他在思想上始终有着深邃的色彩:他不贪求荣誉、地位以及外部形式的东西。
威尔弗雷德·比昂
而跨文化的生活经历,也大幅度地拓宽了他的精神规模,使得他能极佳地兼容和吸收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。
我猜想,这些特殊的文化浸染,以及生活经历,在某种程度上,使他生成了不同于常人的心理器官,如同鲸鱼能听见超声波而人不可以。那些极其敏感的心理器官,也使他可以“听”见常人所无法听见的声音,“看见”常人所不能看见的存在。
虽然这个过程是极为痛苦的。8岁独自回国,远离父母亲人,在学校里遭受嘲笑排斥,忍受着“劣等感”的压迫,幸运的是,在几年之后,他经历并拥有了许多令人愉快的回忆。
作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,以及“牛津十五人”之一,他与牛津小丑队一起玩橄榄球,成为水球队队长,并在牛津皇后学院学习历史,因为对一门奇怪的新兴学科“精神分析”感兴趣,而改道伦敦大学学院医院从事医学研究。
获得医学资格后,比昂便开始了为时7年,在塔维斯托克诊所的精神治疗训练。
开启了精神分析工作之后的比昂,在多个领域里都留下了惊人的成果。
3.
二战时期,比昂再次作为一名医生参军服役。
亲历两次世界大战的经历,对他后来研究团体和精神病人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。一方面,它教会了比昂如何去理解恐怖、敬畏、依赖、爱、恨,另一方面,战时的经历也培养了他在压力情境中继续行使职责的极强能力。
服役期间,在诺斯菲尔德军医院里,他开始了小组行为的研究,这是最早的团体治疗实验之一,通过它,比昂为“塔维斯托克模式”奠定了基础。
1945年,战争结束后,比昂返回塔维斯托克诊所,开始接受梅兰妮·克莱因的训练和分析,并最终成为了克莱因最出色的学生。
克莱因将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大幅度地拓展和推进,被誉为“精神分析之母”,而比昂则成为后克莱因学派中最主要的人物,以至于有人指出,当代克莱因思想,更准确地应称为“克莱因—比昂派。”
梅兰妮·克莱因
那比昂到底发展了什么思想,会让后人如此高的评价他呢?
4.
拣选3点。
❶ 用网格图,看到思想发育发展的整个过程。
格林斯潘,美联储的前主席,有一项特殊的狂热爱好:看财务报表。
在常人眼中枯燥和繁琐的数字符号,在格林斯潘的眼中,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。在他一行行阅览数据,一页页翻动报表的过程中,一座座油井正在他的脑中建立,一辆辆火车正满载货物飞驰,一片片棉田盛开或凋萎,一个又一个行业、以及美国这个国家的交替兴衰也正在他脑中发生。
从财务报表中,格林斯潘看到的不是数字,而是栩栩如生的画面和事实。
对格林斯潘这样的人来说,他拥有从数字中捕捉本质,还原现实的能力。
而比昂,则在经年累月的工作中,拥有了透过来访者的言谈举止,情感波动,最终提取出思想产生过程的能力。
思想是无形无量,无法被捕捉的。那它产生的过程,又如何能被描述呢?
在做过大量的群体和精神障碍个体的研究后,就像借由测量分析阴影从而还原并描述出物体的特性,在无数的症状反应的分析里,比昂最终发展出了“网格图”。
这个标注着符号和单词的表格,展示描述了思想从具体到高度抽象水平发展进步的过程。
你可以将它看作是一副眼镜。带上它,不可见的思想聚合、萌芽及发展过程,将变成可见的,而那些复杂交织的情感,也由不可区分变成了可区分。
我们还能够依据网格图的分类,在咨询过后将来访者的重要反应进行归类和记录。
它就像一个超高阶版的咨询手记,帮助咨询师弄清楚,咨询里来访者每一种反应的位置和意义。
有人将它称之为精神世界里的“化学元素周期表”,掌握了它,也就有了理解精神分析过程的重要工具,只是如何使用这副眼镜,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。
比昂网格图
❷ L、H、K
这是比昂对于人与人的联系的简化。也即: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关系产生了情感体验。
L(love爱),H(Hate恨),K(knowledge知识),每一项的负面则简化为(-L,-H,-K),我们的全部情感,都可以在比昂设计的这六种联系的范畴中进行归档、分类和定义。
以K为例。K(knowledge知识),指的是在一种情感意义上或情感层面上,对于另外一个人的了解过程,而绝非那种“拥有一些关于某人某物的知识”的了解。
如果能明白这个概念的意思,我们就能解释,为什么很多人“听了很多道理,却过不好这一生。”
因为大多数情况,我们得到的只是如同标本的知识,是理智层面的信息,而非充满情感的真实体验。
所以,当一个患者只想要从治疗师那里吸取事实或理论,去解释他的症状,而不愿意冒着与治疗师建立情感关系的风险,这种了解不是真正的K。
同样,当我们只愿意从理智层面去了解什么是贪婪,而无法在与别人的关系中面对贪婪,这种了解,也不是真正的K。
而当我们拒绝从“情感体验中学习”时,我们就可能会进入停止,甚至是发展上的倒退。
❸ 容器与被容纳物,阿尔法功能与贝塔元素
这也是比昂的重要理论之一。
他将“容纳”界定为外部客体(比如母亲或治疗师)将另一个人(如婴儿和患者)投射的无法忍受的心理状态转变为一些可以忍受和有意义的内容。
外部客体是那些无法忍受的心理状态的“容器”,不能被处理的元素称作贝塔元素,转化过后的元素称为阿尔法元素,而转化过程称为阿尔法功能。
那些被母亲安抚的惊惧的婴儿,就是通过母亲的容器,容纳自己无法处理和忍受的恐惧,并通过母亲的柔声抚慰,转化成心安,被纳入到自身,逐步形成未来可以去理解和思考的基础。
咨询师也将使用自身的阿尔法功能,为来访者无法忍受的心理状态进行消化、解读,并将转化后的结果返还给来访者,逐步促进来访者生成可供自己思考的材料。
5.
比昂的贡献并不仅限于此,他的思想已经彻底地改变了精神分析学派的格局。
然而,他的思想非常美,同时也非常复杂,让许多人想深入而不能。
这是因为他的思想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弗洛伊德及克莱因,同时还大量地借鉴取材于哲学、数学。
康德的哲学被他用以论述前意识过程,而他也认为“一门学科只有在被数学化后,才有理由将其视为是科学的。”
因苦恼于语言可能带来的意义扭曲及误差,比昂试图利用一种“代数符号”来减少语言谬误及错觉对精神分析研究的影响,使我们摆脱预先观念的投射,保持更开放的姿态。
与此同时,比昂拥有着广泛的爱好。
他曾说:“我想成为一个精神分析学家,但我不希望那种经历令我与一个值得生活的人生绝缘,永远不能去剧院、美术馆、绘画甚至游泳。”
在比昂的晚年,他曾试图用绘制来访者的标题漫画来重新体验分析,以此弥补网格图的不足。尽管这可能是一种很好的方式,但却因为无法被出版,而不能被世人所见到。
在生活中,比昂也是一位深情的人,看重与孩子的关系,看重家庭,看重与妻子的时光胜过一切。
这些都是比昂的不同侧面,如同了解一块钻石的质感,我们需要观察它的每一个切面。
由此,我想我们大概是能够感受得到,如果想要深入地理解比昂的思想,我们需要去了解他的故事,他的生活,以此为背景,去完整地领略他思想的深邃。
同时,由于所有的理解都带有理解者自身的色彩,如果想在他的思想宫殿中探索,我们需要一个和他高度匹配的向导,来帮助我们诠释他的思想。
幸运的是,在这个世界上,正有一位和他无比贴近的人。她被誉为现今世上活着的,最懂比昂的人。
6.
麦格·哈里斯·威廉姆斯
作为伦敦塔维斯托克诊所的团体与个人心理治疗协会的客座讲师,她用了数十年时间研究、编录和教授比昂的思想。
她写了《比昂教学理念:模式与方法》,写了比昂自传的评论,为比昂的生平拍摄了两部电影,虽然遗憾的是电影没有全部完成,但已经完成的部分,成为了解比昂的重要资料。
之所以能这么做,有起源。
麦格的母亲玛莎·哈里斯曾与克莱因、比昂一同做督导,写了6本关于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书,还有诸多论文。
2010年11月,在巴黎举办了一场国际大会来纪念哈里斯在精神分析领域的贡献。
麦格的父亲,唐纳德·梅尔策,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医学院,以对自闭症儿童的治疗等疾病的临床进展闻名。
同时,在以情感和美学促进心理健康方面,他被认为是与比昂创立的精神分析思维理论相关的“后克里尼安”运动的关键人物。
他也是梅兰妮·克莱因的团队成员。
在这样的双亲熏陶下,我们有理由相信,麦格有机会建立对比昂的直接认识和深刻理解,以及被他深深地影响。
如同比昂对其生活态度的希望,麦格也活出了开阔的人生。她不仅是一位精神分析学家,她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艺术家、文学家,著作等身。
由这样一位投入了毕生热情在艺术地理解生活、深入学术研究、贴近并致力于发展和教授比昂思想的老师,来为我们讲述比昂的思想到底是什么,我想,是最合适不过的。
原因或许用电影《V字仇杀队》另一半精彩台词可以解释:
“我亲眼目睹了思想的力量,我见过人们以它为名杀戮,或是为了维护它献出生命,但你不能亲吻思想,也不能触摸它或抱着它,思想不会流血,不会感到痛苦,它们没有爱。”
若要领悟一种思想,将之化入生活,我们需要的最重要的载体,便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,一段深入的关系,以及爱和深情。
7.
UM心理研究所期望,能够将专业领域的重要思想与进展,持续分享给业内的同道,因此,我们决定推出——Face to Face·UM学术交流计划。
在这个计划中,我们将不断寻找重要的思想,提供心理治疗同道面对面的交流和碰撞的机会。比昂的思想是必不可少的一环,因为它代表着未来的方向。
于是我们决定邀请麦格老师来到中国,作为同样倾慕比昂思想之美的同道,开设为期5天的深度研讨工作坊,作为Face to Face·UM学术交流计划的第一期。
经过近半年的沟通与筹备,研讨工作坊现已筹备完毕。
这是麦格老师初次到访中国,也是她所拍摄的两部关于比昂的影片,第一次来到中国并被放映。
UM心理研究所已经完成了影片的翻译工作。
麦格教授还会带来比昂在塔维斯托克教学时的录音,我们为其配备了翻译文稿。
这些珍贵的资料,是首次来到中国并开放,意义非比寻常。
在这次的5天研讨会中,我们将共同穿越时空,去聆听这位伟大思想家的声音,了解他的生平,与他相遇。
这是一次业界的要事,也是我们期望为行业,为专业人士,以及对比昂有兴趣的同道们作出的切实贡献。
9月,让你和我们,让思想与思想者相约。
报名咨询
感谢:
引荐人:王倩(IPA中国委员会顾问)
翻译:黄申申(塔维斯托克的比昂内容的指定翻译)、张馨戈
撰文:李煜玮